关闭



applyForUse

申请体验专业一对一服务,提供最合适您的产品 X

   获取验证码    

businessConsulting

X

企业咨询  咨询热线:400-151-5656
市场洞察报告
海外本土推广
建站营销服务
一体化物流服务
供应链管理SAAS工具
归类服务
AEO咨询
定制培训
低碳咨询
海外本土推广
其他

X

海关如何追查你的特许权使用费?

发布日期:2019-03-28 09:56:44

  随着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进出口企业“自报自缴”“汇总征税”“自行打印税单”“关税保证保险”等措施全面实施,根据“一次申报、分步处置”通关流程,海关对企业申报的价格、归类、原产地等税收征管要素的抽查审核主要在货物放行后进行。也就是海关根据风险分析对进出口企业价格、归类、原产地的核查,从前期通关环节转移到了后续监管环节,但监管力度不会削弱只会加强。特别是海关的稽查部门作为海关后续监管的核心,除了开展常规稽查作业,还要承担保税核查、减免税核查、价格核查、归类核查、原产地核查的具体实施工作。所以,后续监管风险是海关改革后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进出口企业要及时认清形势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019年1月1日,《关于规范海关核查工作》(2018年第195号)的公告正式实施,不仅规范了海关核查工作,保障海关统一执法,也维护被核查人的合法权益。2019年3月1日,海关总署增列“特许权使用费后续征税”为海关监管方式,代码9500。该监管方式适用于纳税义务人在货物进口后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并在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后的规定时限内向海关申报纳税。

  近期,有的企业接连海关要求自查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情况的通知,而且企业赫然发现海关对企业实际支付的情况非常清楚。企业不禁感到疑惑,特许权使用费属于非贸易项下的费用,而海关的监管针对贸易项下的货物进口,企业对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时,没有向海关申报的义务,也没有必须经过海关办理的任何手续,简言之,该笔费用的支付与海关没有任何直接联系,也不会在海关记录中有任何体现。海关是如何知道的呢?

  以往海关如果想了解企业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情况,只能通过企业主动说明情况,如果企业没有说明,海关不可能在事先掌握企业与特许权相关的支付费用情况。然而,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口岸管理相关部门实现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海关可以从商务、外管、税务、银行等部门获取全面的关于企业特许权使用费相关信息,这就是海关不需要通过企业说明,就已经全面掌握企业特许权使用费合同,非贸项下支付信息等情况。

  近年来,海关在全国范围内对进出口企业向境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情况开展专项稽查,很多企业对于海关特许权使用费规定缺乏了解,对相关风险更是缺少必要的防范准备,采取以往的认识和做法,提供虚假情况,导致企业受到海关处罚。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应税以及应补税款的具体确定牵涉到定性、定量、分摊和计算等诸多方面,专业技术性强,有的企业自身能力难以准确把握和应对,不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还难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特许权使用费的构成要件首先是要确定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是否涉及进口货物,也就是是否具有关联性。

举个例子:

  某进口企业进口贴有T商标的自动数据处理器,在进口国内采购其他零部件组装T品牌电力控制设备并销售,进口企业向国外支付T品牌自动数据处理器和T品牌电力控制设备的商标权使用费。那么进口企业如何向海关缴纳特许权使用费?

  根据《审价办法》,特许权使用费是否被计入完税价格关键要看是否满足如下三点:一是该特许费未包含在成交价格中。本案中,该特许费未包含在成交价格之中,进口商也未向海关申报。二是该特许费与进口货物有关。本案中,该特许权费是针对涉案进口货物的商标权而支付,即该进口货物含有专利。三是该特许费支付构成该货物向我国境内销售的条件。案例显示,该货物含有T品牌自动数据处理器和T品牌电力控制设备的商标权,且未包含在成交价格之中。因此,如果买方不支付该专利特许费,则难以获得仪器的驱动程序和商标许可,则该仪器将无法启动和开展工作,买方也将难以获得预期利益。综上,该特许权费符合上述三个关键点,应被纳入完税价格。

我们建议企业:

  一是企业在签订进口合同或特许权转让协议时,应注意分列特许权使用费和与提供服务的相关费用,并进一步分列与进口货物有关与无关的费用,以避免或减少因海关质疑引发的风险。如果存在对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情况,切不可提供虚假情况,否则将招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是海关除了在报关单中专门增加要求企业申报是否存在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情况外,主要采取后续稽查方式进行核实,企业应当对这一风险高度重视做好防范。

  三是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应计入货物价格,如何分摊和计算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企业单凭自身对法律规定的理解和解释说明,难以准确把握,可能导致自身合法利益受损,有必要积极寻求专业机构的支持,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最近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