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洞察报告
海外本土推广
建站营销服务
一体化物流服务
供应链管理SAAS工具
归类服务
AEO咨询
定制培训
低碳咨询
海外本土推广
其他


法国巴黎圣母院突然的火灾,让全世界都为之惋惜。火灾发生后在推特等境外社交网站上,一张卡西莫多抱着巴黎圣母院痛哭的漫画,获得了很多网民的转发。火灾让巴黎圣母院的标志之一,自1260年起便存在的玫瑰花窗消失了。
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举世闻名。玫瑰窗为教堂中彩色玻璃窗的一种,由于它的位置而成为装饰的重点,在阳光照耀时,把教堂内部渲染的五彩缤纷、眩神夺目。玫瑰窗忽明忽暗,斑驳陆离光影中,让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毫无疑问,人类最早的时候所居住的建筑上的窗户是不用玻璃的,从英文单词window就可以验证。window是从古代日耳曼语中的vindauga演变而来的,也就是是vindr(wind)和auga(eye)的组合,因此“窗户”的原始含义就是“风眼”。由此可见,窗户最早就是在墙上开个洞眼,然后随便找东西遮一下。
大约在4世纪,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不过当时所有制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公元11世纪,德国人发明了制造平面玻璃的技术。他们在吹制玻璃的时候,吹出一个又大又扁的“圆柱体”,让其垂直下垂,然后切割去“圆柱体”的底部,这样就形成了一大块的平面玻璃,长宽分别可达3米和0.45米。这种技术后来被13世纪威尼斯工匠继承。从那以后,玻璃开始被用在建筑物的窗户上,最典型的就是中世纪教堂里的彩色玻璃。不过,那个时候玻璃很贵,只有非常有钱的人才能用得起。
教堂玻璃彩色花窗起源于欧洲12、13世纪(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12世纪时期的欧洲玻璃工艺还无法制造出纯净透明的大块玻璃,而只能制造出面积较小、透明度很低、色彩偏暗的各种杂色玻璃。受到拜占庭教堂的玻璃马赛克的启发,心灵手巧的工匠们用彩色玻璃在整个窗子上镶嵌一幅幅的图画。到了13世纪末以后,彩色玻璃的烧制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玻璃片的面积增大了,更加透明了,色彩也更加鲜艳起来。
雍正年间,广州的对外贸易日渐繁荣。每年夏秋之际,计有进二十条西洋贸易大船到港,分别来自英国、法国、荷兰,奥地利和瑞典。这些大船前来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虽然船上带来的基本上都是白银,一般是三至五吨重的西班牙银币,但是也有一些西洋物产,比如呢绒,钟表等,其中有一样比较特别的物产,就是玻璃。
当年承接外洋船广州贸易的洋货行行商,基本上都是来自福建的熟手商人,家资巨富,在广州城外西南角所建造的洋货行,规模十分巨大。行外有店铺,行内有巨大的仓库,货场,还有靠江边的专用码头。洋货行旁边,还建造了专门的庭院,既有对外的独立门户,又可以直接通往洋货行。庭院内至少是一栋两层建筑,格局和当时的民居大不相同,乃是专供外洋船租用,作为外洋之人在广州贸易时候的居停购物之所。
既然是夷馆,所以建筑格局相当洋化。洋货行依江而建,所以靠江边,通常还建造有一个很大的阳台。两层楼房,也是当年广州城内外绝无仅有的新颖形式。洋货行的行商最早进口玻璃,大概就是为了建造夷馆所用;二楼窗户装上玻璃,十分气派洋气。这种夷馆建造得相当完美,也很值得;当年外洋船租用这样的一个庭院,一个贸易季节,要花近一千两白银。因此玻璃一物,虽然在雍正初年即有进口,但是使用十分局限。
王士稹《池北偶谈》记载:康熙二十五年荷兰进贡物品中有照身大镜两面。在清朝初期,一块不足两平方尺的平面玻璃,值300多两银子,相当于一处三间房子的宅院的价格。可见,进口玻璃的身价何其昂贵。据史料记载:雍正元年,内务府造办处 《活计档.木作》记载 :“十月初一日,有谕旨养心殿后寝宫穿堂北边东西窗安玻璃两块。”当时的养心殿已成为了雍正的卧室,因此,采光当然很重要,皇帝睡不好那可是大事!
四爷所使用的玻璃,是进口的,先是由洋人从自己国家带到广州,然后再从广州一路运到北京。因此,四爷是清宫使用玻璃窗第一人,结束了中国一直用纸糊窗户的历史。当时,平板玻璃是奢侈品,所以,即便是四爷,也还不能在所有窗户上都安装玻璃,只是在少数窗户中心窗格上安上玻璃,其余四周仍旧用纸糊。
到了乾隆朝,玻璃窗仍旧使用进口玻璃,宫里出现了整扇窗户都使用玻璃的情形。但是由于玻璃价格高昂,乾隆时期进口一平方米的平板玻璃,纹银高达十五两三钱九分,如果以米价进行折算,乾隆时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267元左右,那么一平方米平板玻璃是4100多元,都能赶上一些城市的房价了,可见进口玻璃价格不菲。
- E N D -
供稿:翁文洪
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来源:南京宏康报关公众号